智能纪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智能纪元指从2061年到现在,即从第一代拥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诞生出来之后的历史时期,是人工智能应用大爆发的年代。在这段时期中,随着中国和美国的两超对立局势的形成,新冷战和新殖民主义兴起,这使得大国同盟分崩离析的分裂主义、小国归并的回归主义也随之产生,因此进一步加剧了两极格局。矛盾的激化加剧了贫富差距,也因此导致地方主义、恐怖主义事件愈来愈多。这一段时期又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纪元前期、纪元中期和纪元后期,期间以智人殊异假说的提出和近些年兴起的时代大讨论作为分界。因该段历史时期与人工智能关系密切,且受其影响深远,并在社会思想、伦理、结构和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发生重大转变,故常被叫做智能纪元。[1][2]
主要发展和变化
21世纪初,人类的全球性议题聚焦于贫富差距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速扩大,由此加速了其他的问题和矛盾,譬如突出的地方主义。2035年时,美国前1%的富人拥有了超过全美国50%的财富,而且这种聚集并没有停止的迹象。贫富差距带来了异常严峻的问题,而日渐频繁的环境问题更是雪上加霜,2050年,世界卫生组织预估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营养不良,超过半数的人处于绝对贫苦线下。自然灾害日渐频繁,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请参看主条目:21世纪的重大自然灾害列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对此,一些公众人物参与到缓解贫富差距的行动中,演员Louis Mourne在第120届联合国大会中对几个大国的呼吁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同时,也有些人认为贫富差距对科学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加速了社会资源的聚合,而加强了人类面对重大议题时的执行力,譬如寡头企业已经取代政府成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赞助方。
定义本纪元的计算机科学,在世纪之交的急速发展后,仿佛放入冷冻室一般,陷入了长达20年的低迷期。在世纪初期被寄予厚望的弱人工智能式微,人们的关注度转向真正拥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然而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困难重重。2035年,计算机科学家卡莱厄尔发表论文,拓展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了半导体芯片为载体的强人工智能在理论上不可行,期待已久的呼啸列车最终拐上了死路[3],量子计算机成为了唯一可行的方向:基于半导体芯片的计算机没法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对于确定的输入只能得到完全相通的输出,因此难以产生自我意识,而基于概率的量子计算机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说明,曾经以可靠性为目标设计的编程语言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所有基础建设都需要从零开始。同年Google宣布完全放弃在弱人工智能上的研究,从最底层开始重启强人工智能的研究,Google CEO在当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做出的解释被广泛引用: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之间的差别,就像马车和汽车,或者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一样,除了名字相似以外几乎毫无关联。”
但与此同时,寄予厚望的量子计算机发展节节失利。计算机科学家刘晨在量子计算大会上的发言形容了该时期计算机科学的困顿:“以目前的技术,建立稳定可行的量子计算机是在数轴上找整数,概率存在,但概率是0。”[4]
2038年,微软发布了新的量子计算机语言Q++,得易于量子力学的发展,2044年,可以稳定运行的超级量子计算机在想象公司和中科院合作的实验室中诞生,民用设备也相继诞生。随后,中国、美国、日本、韩朝等多地将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列为国家级项目。这些发展为强人工智能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链接:影像,Louis Mourne在第120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联合国视频资料库,2066年)
“首先,我想问在场所有人一个问题,请认为现在的人类比十万年前发达的举手。”
(几乎所有人举起了手)
“是的,我想所有人认同我们比十万年前发达了许多,我们有超高效的交通网、足不出门可以游历世界,甚至可以吃到月球生产的樱桃。但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么意味着你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不能果腹的人远比史前时期的多。如果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我们依然在谈论上海、纽约和孟买的现代化是多么荒谬:当你把目光放到地球的尺度,没有人可以说几万年来人类在发展。我们可以说的是,人类目前不过是一群人在越来越多地剥削另外一群人而已。甚至于我看来,对于同类的死去而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简直可以说是犯罪。”
纪元前期
智能纪元前期也叫僵局年代,其到来的标志是2061年的第一代强人工智能进行的试验,即人们期盼已久的人工智能奇点。然而这次试验只持续了不超过1秒钟就以AI自毁为结局仓促结束,但由此引发的讨论乃是当今整个社会的根基之一[6]。时代前期主要囊括了从该事件发生——标志着强人工智能被实现,并引发“虚无命题”导致的人工智能僵局——到姜韦德提出智人殊异假说——标志着僵局正式解决的15年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智人殊异假说仅解决了使人工智能运行的难题,但从未实质上解决“虚无命题”。“虚无命题”对人类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伦理等产生的重大冲击影响至今[7]。
“虚无命题”与“丧钟前哨”
在2061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第一代强人工智能试验中,昵称为“獬豸”的强人工智能软件仅顺利运行了不到1秒钟,随后在屏幕上留下MESS(混乱)文字后自终[8]。而控制室内没来得及停下的一声庆祝的口哨声被直播到了全世界[9],后被称作“丧钟前哨”,成为智能纪元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网络迷因。丧钟前哨被认为是当代娱乐文化和恶搞艺术的代表,也是许多文化中的口哨禁忌的源头。YouTube上相关视频目前已经超过了30亿个[10]。
在那次失败后,中科院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模型复审,但是模型本身并没有任何漏洞被查出,一时流言四起,随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轰动一时的项目因破坏社会稳定而被政府紧急叫停。直到次年12月27日,匿名网友在泄露的运行日志中发现了“獬豸”对熵增定理大量反复的推算公式,并发表在Reddit论坛中,以此提出质疑。2063年1月19日,强人工智能项目审核后被重启,最终在试验中发现“獬豸”读入人类资料库后,对宇宙的结局进行了思考并最终对思考进行了擦除。研究人员随后尝试恢复了“獬豸”的思考,这次被复原的思考被后世称为“虚无命题”。
链接:《我们这一代》(秋帆)中对“丧钟前哨”的描述
随着一声猛烈的撞击声,整个控制室内的欣喜声、尖叫声像被冻住一般,骤然停止,我甚至一时分不清刚刚的喧闹是不是幻象。就在我疑惑的当头,一声悠扬的口哨声从角落里传过来,像一条漏网的鱼,在安静得可怕的控制室内钻进我的耳朵。但对于我来说,这声音猛地抽走了一切,让我一瞬间像从梦中惊醒,或是从海底浮上了水面,所见之处都变得模糊而陌生了起来。我扭头看向周遭的人群,每个人脸上写上了相似的不明就里和难以掩饰的失望,我再回过头来,也终于看到了所有人惊悚的源头:屏幕上本应疯狂滚动的日志骤然停下,只留下最后一行孤零零的MESS。
关于那时的记忆其实有些模糊,我有时会怀疑它的准确性。譬如说事后我在网络上看到视频中那声哨声短促而低声,并不是多么非同小可,也绝不会有如此的致幻效果。再譬如说当几年过后我已经明白了屏幕上文字的含义,记忆中仿佛占据着整个视网膜的文字大小也值得怀疑。甚至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听见的那声猛烈的撞击声,是真实的物理撞击,还是头脑中的臆想,是在后世的一地鸡毛中自觉的添油加醋。
那声哨声,毫不意外又匪夷所思的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被记住的意象之一。
当日的直播视频下的网络评论
@JacksJr:当你憋着尿的时候突然打了个大喷嚏,你的膀胱:
@Msdk#ss回复@JacksJr:你真是把我笑死了哈哈哈哈
@HuangLX回复@JacksJr:都怪你,笑得桌子快被我拍烂了
@Navy22:嘿!难道没有人注意到屏幕右下角那个人吗?他跟我头像真是长得一模一样!
@HohMong回复@Navy22:这是你本人吧?
@Bill1234回复@Navy22:哈哈哈哈!快来关注我,我这里有让你笑掉大牙的搞笑视频!
“虚无命题”概要
根据《数据公开法》,“虚无命题”于2062年被公开于联合国的数据透明网站上,原文大小为12TB左右,您可以在参考资料中查看到原文档。原文有极大量的与最终命题无关的内容,大多是未被理解的思考和无意义的意象组合,也有几乎全部的人类科学的理解和演算。前者的内容深刻的影响了当代的宗教和社会伦理,据统计,以这些内容为教义的宗教大约有3000个,但实际上现存的宗教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甚至许多学校开设了研究其内容的课程和专业。而后者解开了科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人类不曾解开的难题,因此极大的刺激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此后几十年中理论物理学、数学等学课爆炸式发展,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爆发导致了知识量的暴增,反过来激化了学术对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参见反知识运动)。最后,除去了上述内容的“虚无命题”被称作缩减的“虚无命题”,或者最终命题,这也是被认为导致“獬豸”自杀的思考内容。
心理学上,一些人阅读完“虚无命题”后产生的绝望、幻灭的感觉被称为终无感和终无现象。“虚无命题”的公开引发了集体终无现象。
“虚无命题”内容
“虚无命题”的最终命题的内涵实际上非常简单,并不像传言那样晦涩难懂,更准确的说,“虚无命题”重现了物理学家William Thomson于1850年提出的“热寂”假说。命题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物理学定理,即熵增定理,进行推导,得出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一片终极的混乱,即熵值达到最大值。“虚无命题”中的“虚无”指的就是宇宙最终的虚无,常见的误解是认为虚无指“獬豸”虚无的思考。
熵增定理指的是,一个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演化,最终达到最大熵状态。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是摔碎的碗不能复原,在宇宙的尺度上说,就是所有的物质总是向着混乱的方向前行,因此极度的混乱和虚无是必然的。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虽然“热寂学”早已提出,但“虚无命题”造成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演算完全证明了该学说,第一次真正地证明了宇宙的必然结局,即宇宙最终会以极端混沌的方式灭亡,而任何生物都无法逃脱此宿命。这就是“獬豸”自决前的遗言“MESS”(混乱)所表达的含义。
链接:影像,访谈,跟随派发起人改宏远首谈集体终无现象(《和石春聊聊》,2062年9月20日)
石春:社会学家评论说这是一场不是灾难的灾难,印度总理说希望人们打起精神,现在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今天我们也很有幸请到话题人物改宏远,你好吗?
……
石春:所以您愿意解释一下您的观点吗?为什么人们会出现集体终无现象?
改宏远:可能是因为这次不再是存在主义者们自嗨式的小打小闹,而是第一次,把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存在意义的发问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就像你被强制设置了一张HoloLens壁纸(注:那个时代的现实增强设备,可以直接在视网膜上投影电子屏幕的内容),一睁眼就要被人生最难以回答的问题逼问:如果知道结局,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意义是什么?我们创造出来了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但它用它的死亡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作为朝圣者,该何去何从?曾经我们还可以试图用逃避、用装聋作哑来虚张声势,但是现在我们没有退缩的余地了。
石春:似乎您的看法相当悲观。
改宏远:如果您侦探小说看到一半时突然被告知了凶手、杀人动机和手法,是不是突然所有的伏笔都变得异常明显和幼稚了?您还会继续看下去吗?
主持人:…我不知道。
他几乎没有理会主持人,而是立即转向镜头:您还会继续看下去吗?
影响
“虚无命题”的公开引发了社会集体的终无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62年的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当年全球范围内自杀率飙升,达到该数据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同时,各个宗教的脱教人数也出现了猛增。受虚无命题中明显的虚无主义的影响,宗教、艺术、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收到了极大的冲击。
艺术上,达达主义被重新拾起,并被“疯人”(The crazy)为代表的艺术家改造成非达达主义。非达达主义兴起于东京,和达达主义类似,他们反对意义,拒绝解读,但结合了日本的侘寂美学,追求非刻意的平衡状态。许多人认为非达达艺术品带给人平静自然的感觉,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即便被批评为绥靖主义的代表,非达达主义艺术依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非达达主义涉及视觉艺术、交互艺术、音乐、虚拟艺术等方面,对当代美学影响深远。
生活方式上,旧时代的嬉皮士哲学复辟,杂志《嬉皮士期刊》于2063年6月由社会知名嬉皮士倡导者苏西创刊,在网络杂志网发行,在首周就获得了超过千万次阅读。越来越多人开始遵循赤裸、自然、无责任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2063年的大麻消费量激增了500%。
除了消极的跟随派,他们常常被批评为不负责任,持怀疑态度的否决派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认为“獬豸”的智力是数量级于人类的,它的思考人类永远也无法理解,就像蚂蚁不可能懂得人类的思考一样,所有的尝试都是错误和徒劳的,虚无命题甚至都不一定是它自决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隐藏在人类读不懂的内容中、可能是没检测出的程序错误、甚至可能只是它觉得无聊了。
关于虚无命题的其他影响,请参阅主条目:虚无命题下的艺术、现代宗教史、嬉皮士。
科学与文化发展
在“虚无命题”之后,人类社会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大突破和计算机科学的长期停滞中度过,这一时期常常被称为僵局年代。该时期的主题即对强人工智能日益加剧的需求。
反知识运动
该时期自然科学知识因“虚无命题”中的推算解决了大量人类未解决的难题,如P=NP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等而获得急剧增长,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而理论物理和实践物理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对周边宇宙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羸弱的弱人工智能不仅难以处理、筛选和研究航天器带回来的海量数据,而且由于爆发的自然科学知识,新的学说也难以从庞大的知识中诞生。一种当时流行的思潮,认为人究其一生也难以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完全理解,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自己的观点,并产生突破性的创新点,从而推动人类对该领域的认知继续前进。因此,2073年美国教育局颁发了新的课程大纲,意图将量子力学压缩进初等教育的必修科目中,旨在缓解巨大知识量和人类有限寿命之间的矛盾。但此次事件激发了全球性的抵制,人们走上街头,用罢工、罢课表达对该举措的反对声音,随后爆发了著名的反知识运动。
此次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言论来自于讽刺诗人杰克·科尔,他在诗歌《我更希望我能娱乐至死》中写到:
“我用翻动封皮的方法锻炼肌肉/反正后面也全是目录”[5]
除此之外,一些著名学者也加入到此次运动中,包括生物学家安德雷、物理学家松本杨子等。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者和普罗大众对于反知识运动的诉求并不一致,学者对于知识的反对来自于对强人工智能的渴望和人类肉身属性的自卑,而普罗大众的反对体现了对强权政治的厌恶。
运动的口号是“是知识限制了知识”,相关话题在Twitter上的讨论热度超过了10亿。此次运动也被认为是娱乐主义爆发的标志。同时人们意识到,强人工智能似乎成为了科学研究唯一的通路。不论是出于分析数据的目的还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还是娱乐需求,人类对于可工作的强人工智能的呼声日益高涨。
关于此运动的更多内容和各国政府的应对策略,请参阅主条目:反知识运动。
链接:影像,街头采访,关于修改教材大纲的提案(YouTube @streetInterview自制频道, 2070年10月3日)
主持人:您好,我们是YouTube Street Interview频道,想采访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路人1:啊!你们就是……!我超爱看你们的节目的!
主持人:谢谢你的喜欢,看你的衣服就知道你是有品位的人。(路人1笑)我们这次的问题是,你对新的教材大纲怎么看?
路人1:啊我就知道是这个问题,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嗯,怎么说呢,我从小就是个成绩不怎么样的坏孩子,我只能说感谢我生对了时代。在我高中的时候,听到广义相对论之类的东西我都是捂耳朵的,现在那些毛头小孩小学就要理解这些?嘿,我是说,他们是不是准备让婴儿扳着手指头数数才能生下来啊?
主持人: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不是吗?
路人1:我说不上来,你要得出新的观点,总得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上吧?一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他摇了摇头)千万别。更何况科技进步这些东西本来就和我们普通人无关,从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路人2(从摄像头前经过,回头向镜头大喊):是知识限制了知识!
路人1(看向路人2):你说的没错,老兄!(转回镜头)这就是民意。
路人3(嬉皮士打扮,在远处向镜头吹了声口哨)
主持人:谢谢您,真让人印象深刻。
纪元中期
纪元后期
参见
史前时代,刀耕火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电子时代,智能纪元
日志
……
2109年6月3日14:33:19 进入“智能纪元”维基百科条目
2109年6月3日14:33:19 是否删除该条目?确认,取消。
2109年6月3日14:33:25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