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刷屏说白了就是又一次酷儿文化入侵罢了

就算你不知道酷儿文化是什么,一句“天了噜”却可以无阻碍上手使用。中国本土的同志亚文化已经肆意生长了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间不断向大众视野输出着内容,灵感来源从蔡依林变成一众欧美diva,这次换成了101王菊。不同的是,之前只是隔靴搔痒的小打小闹,而这次——我相信你也知道——变成了席卷全民的打油诗狂欢。

如果你不懂的话,酷儿文化是指性少数人群的亚文化,或者你管他叫做同性恋文化、同志文化都行。在许多国家,酷儿文化应该包括同志运动、同志杂志、同志酒吧,以及聚焦于性少数人群的电影、音乐、小说等艺术形式等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近些年来,中国语境下的酷儿文化被压缩到了互联网上。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酷儿文化与主流文化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姿态,也就是说两边都是一副不鸟你的状态,但互打个招呼也是没问题;二是自此之后酷儿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高度绑定,嘿,要不然为什么你现在是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

虽然同性恋不是个舶来品,但是同性恋文化没有走弘扬民族文化的路子——刚建国时,同性恋被当作是“封建残余”污名化,很有趣的是,如今的反同人士却坚信同性恋是“西方时髦”。国内的同性恋文化,不论是口号、诉求、还是动机,都深刻地受到西方同性恋文化的影响。互联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一些线上的同性恋社区也开始形成,但限于规模等因素,彼时还未能形成本土的同性恋文化。千禧一代在十年前左右开始抢夺互联网的话语权,同时世界范围内平权运动也开始影响中国,由此开始推动中文互联网上同性恋文化的形成。蔡依林赶上了“好”时候,大量用户涌入了互联网,同性恋文化也需要一个急速扩张的素材。以蔡依林国语为范本,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同性恋话语体系,“淋语”,开始在百度贴吧社区里面诞生,并且伴随着图像、动图、视频、小说甚至是游戏广泛传播。随后,罗玉凤、赵薇、一些欧美流行歌手也被纳入新的素材,以淋文化为基础,继续发展。总的来看,可以说中文互联网上的同性恋文化,几乎就是淋文化。

王菊粉丝这套让大众乐不可支的打call方式,几乎完全脱胎于淋语的构词法:“大菊已定”这种同音替换,早在淋语初期就已经出现,和后来所谓的“薇语”中的“淋薇不惧”、“薇力无边”相比更是换汤不换药;刷屏的顺口溜脱胎于“淋诗”,后者把淋语和唐诗结合起来造成搞笑效果;改编寓言故事在高潮处改写成给王菊拉票的信息,也是各个diva粉丝早就见怪不怪的文案。

为什么早在亚文化圈中风风火火近十年的内容,主流文化反响甚微,却突然在王菊身上显灵了?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或许是,王菊是酷儿文化乘上了粉丝文化的快车,或者说是两者的混血儿:酷儿输出内容,所谓“菊话宝典”,粉丝进行二次创造和刷屏。套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任何潮流都是创造出来,在先锋小圈子内进行传播,随后级级扩散,最终影响到主流文化。如果在时尚圈,通常这个轮回需要长达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感谢互联网,这次见证了一个24小时的文化井喷。但在可见的未来,两者会渐行渐远,酷儿会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就如同同性恋放弃了淋语,而粉丝制造不出新的语句,大众将失去对王菊的兴趣。

但如果说这些年主流文化完全没有受到酷儿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准确的。不管是流行语“笑cry”、“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黄子韬粉丝自称的“法骑”,满天飞的小S表情包,B站流量担当GV明星、变装皇后,还是男色主义推动的健身文化等等,都可以看见酷儿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同志圈这次把“魔手”伸向王菊,起因相当的微妙,只是因为王菊的名字,而不是许多主流视角的公众号盲人摸象的“独立自信的女性精神”。说实话,如果粉丝拉票的文案强调的是其独立自信,你会注意到吗?会引起二次传播吗?大众娱乐过剩的情境下,meme永远是第一传播力。因此新梗被创造出来后,酷儿们开始进行自发的传播,粉丝进行二次传播,进而开始影响主流文化。我们可以管这个过程叫亚文化输出。

亚文化输出时输出的是什么?在某种角度上看,是自我认同。互联网上的主流文化(直人文化)近些年输出的内容,几乎没有多少有实质性的内容:贾君鹏、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很难说本身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哪怕是最开始有独特含义的迷因:犀利、屌丝,最终语义也被消解了。人们重复使用这个词,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知道这个词,一种客从此处来的身份认同。“王菊”也是如此,酷儿们在传播后期时,“王菊”和“春哥”、“噜”一样,变成了身份认同的关键词。

这么说可能对粉丝有些不公平,因为或许自信女性形象确实对其火爆加以推波助澜,传播引发关注,关注后一些“路人”发现了其“独立自信”,因而“路转粉”,在一篇一篇的公众号文章“为什么王菊火了”中,她本身的意义才被还原——但为什么是或许?如果你把其爆红的原因归结为所谓的女权进步,那么何以解释ayawawa在这个时代都能有300万拥趸。“历史的车轮”在太小的历史尺度下不成立。

所以总的来说,即便我们认同这是次最成功的酷儿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输出,然而对于同志文化来说,更像是一次恶搞精神的输出,不过也仅此而已,对于主流文化来说,也不过是又一个流行词。或许这一切只有对于王菊本人来说才有点意义,毕竟站上投票榜第一名的人是她。

不过我最后还要套上那句老话,总的来说是好事,对酷儿们来说,接触比不接触强,有接触才能有了解。我可不希望出柜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攻还是受”——这种主流文化里对刻板同性恋形象的定义什么时候才是个完啊?对“女权论”者来说,商业市场看纸面数据行事,王菊证明了现代女性对市场的吸睛力,而不是一个又一个流水线产品嘟起嘴“一起学猫叫”,反正我是要吐了。

原作于2018年6月2日,为vice供稿。